栏目导航
相关产品
-
暂时没有数据
清远中国殡葬礼仪简介——哭丧仪式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27307 发表时间:2021-11-03 11:40:34
选择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哭泣。哭哭是中国丧葬习俗的一个特点。哭礼贯穿于丧仪的始终,大型场面多达几次。哀悼仪式在葬礼上最为重要。
出丧时须有子孙特别是全体子孙「唱哭」,否则依民间旧俗可视为不孝。此外,哭的音量大小也很重要,如果哪一位死者在黄泉路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随,便在方圆几十里成为笑柄,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一种笑柄,其子孙后代也要被视为不孝之举。
为求孝得美名,孝子的孙辈们的确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,花钱请人来替死者哭丧,这就是历代孝子贤孙们的习惯。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过职业哭丧者或哭丧妇女,收入不菲。
啼哭时"唱"出来的歌叫哭丧歌,壮族习惯于叫民谣二人来唱哭丧歌。二人扮成舅舅,一问一答,夜以继日,颂扬先祖功绩,劝后人不忘祖恩。很多民族还有哭歌和歌的仪式。人们称这为"跳脚”,是由四个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,边跳边唱孝歌,据说这是一种为死者踩上阴间荆棘之路。景颇人称这是"布滚戈”,要求附近各寨的男女青年一起跳,通宵达旦。此外,还安排两名身穿长袍的男子舞枪,围绕竹节作刺杀状,以示驱邪。由执政者唱挽歌送丧的习俗,起源于汉代。准确地说,始于汉武帝。第二,具有代表性的挽歌是《韭露》《蒿里》。《蒿里歌》也分别规定:"韭露”是为王公贵人祭唱,"蒿里歌”是为士大夫和百姓祭奠。西汉时期所唱的两首挽歌,相传为田横门客所作,可以说是迄今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挽歌。"葱露”的歌词是:"蒜上朝露何易稀。明多生露韭,人死后何时归?"艾蒿有一句话:"蒿里谁家地?聚成魂,无贤愚。鬼一何相催?人生不能少走弯路。"
挽诗产生于汉晋时期,至南北朝时较为盛行。有意思的是,挽歌习俗在民间流行以后,挽歌的场合并不局限于送丧。哀歌成为一种宣泄内心痛苦,对亡者深深的思念等悲哀情绪的宣泄。
现代民谣,亦称挽歌,从形式上可分为三类:一是"散哭";二是"套";三是"经"。以"翻转”为特征的散哭,想哭就哭,搭话就唱,没有限制。它的内容主要是对逝者倾诉思念,自责对长辈的不孝,以及对自己身世的苦难。对于一个套头,还有一些内容的限制。"抱娘”、"十二寻娘”、"十二月花名”等是常见的现象。哭泣时,是哭泣他人的利益,诉说自己的痛苦。"经文"与丧葬仪式合而为一。患者去世后,女儿或儿媳唱"买衣服经”、"着衣经”等等。哭泣时泪水不能落在死者身上,否则尸体将变成僵尸,无法无天,无法腐烂,无法轮回。还有一句话说,阎罗王看见尸体上有泪,会将他拒之门外,死者只能在阴间外受苦。此外,"著衣"要在潮水时唱,因为「涨」字有积聚财源之意。若此时流泪,他的家庭事业便会如潮水般高涨。假如死的是女的,女儿还可以唱"梳头歌"给母亲。不管怎样,入葬时所唱的儿女和亲戚都要唱"哭歌”,倾诉自己对逝者的思念。而且这一天清早,长房媳妇要唱"开门"。由于民间认为,人死后会进入十八层地狱,死者将在阴间受罪,而不哭泣打开大门。出丧时,女儿或儿媳唱《出材经》,回娘家唱《床祭经》。吟诵《亭子经》,使亡灵能在阴路上歇脚乘凉。设灵台时,要唱"灵台"。
这类唱经的大多数习俗都是由妇女主持,以使死者能安全地抵达阴间。
- 上一篇: 清远中国丧葬文化简介——下葬仪式
- 下一篇: 清远中国丧葬礼仪简介——出丧择日仪式
-
暂时没有数据